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 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规划
发布时间:2022-08-18 09:41:08   发布人:校办   信息来源:暂无   点击次数:50

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,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根据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中关于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,示范引领高素质“教师队伍建设,深化教师、教材、教法“三教”改革的要求,我校以国家级创新团队培育为目标,以校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,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探索与创新工作,为更好地完成该项工作,特制定本方案。

一、目标任务

严格按照教育部思政课建设标准,立足于实践,与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,突出示范引领、协同创新、促进改革的总体思路,建设校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,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、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,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思政课教学路径。用中国文化的语言讲好原理故事,并在现当代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经济等一体化发展形式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。

具体建设目标: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,打造高层次团队示范,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、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,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,辐射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。

二、基本原则

(一)以文化人、不忘初心。围绕“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”的要求,坚持用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”,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人,要着眼于讲清楚各个理论观点的理论逻辑,以透彻学理分析、理论观点说服学生。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,创新教学方式,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,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;创新课堂教学,转变教学话语,把有理的话动情地说,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,把大格局融入小情怀,让学生真学真信。

(二)立足职教、凸显特色。根据学校培养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、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(群)的要求,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融合,加强顶层设计,布局团队建设。规范遴选流程,竞争择优,严把入口关。注重过程培育,实行动态管理,强化考核验收,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。

三、立项条件

根据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,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、全面和特色相结合。

(一)团队师德师风高尚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“四个相统一”,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“三全育人”。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、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立教,广受师生好评。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。

(二)团队结构科学合理。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,可涵盖思政课程、基础课、专业课、实习指导教师、企业兼职教师和班主任、未保老师等,骨干成员一般58人且相对稳定。

(三)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。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学科背景,具有改革创新意识、较高学术成就、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;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;熟悉相关学科教学标准,具有课程开发经验。

(四)教学改革基础良好。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,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,推动教育教学融合创新。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相关教育教学奖项的同等条件下优先。

四、建设任务

(一)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。

制订团队建设方案,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,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。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,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。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、课程开发技术、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课程标准等相关专项培训,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、课程标准开发能力、教学评价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。

(二)构建对接岗位需求的思政体系。

与相关专业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,按照职业岗位(群)的能力要求,制订完善课程标准,将人才培养目标内的有关内容融入思政课程教学。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、协同教研,规范教案编写,严格教学秩序,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,推动课堂教学革命。

(三)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。

以学生为中心,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模式,构建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大格局,全面推进“三全育人”,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。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,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,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,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。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,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(修)订、课程标准开发、教学流程重构、课程结构再造、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,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。

 

五、进度安排

(一)实施流程

1.遴选立项。教师自愿申报,填写《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》,学校组织专家评审,公布立项名单。

2.培育建设。根据建设目标任务,细化团队建设方案。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,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(修)订、教学改革、课程建设等任务; 

3.验收认定。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,学校统一组织成果验收。

4.成果推广。总结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,凝练可复制、可应用的典型成果,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内进行推广。

 

六、保障措施

(一)完善工作机制。组建专家工作组,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、业务培训、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。采取“结对子”方式,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,完善工作机制,系统开展培训,加强资源共享,协同研究创新,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、取得实效。

(二)加强经费保障。列支专项经费,开展课题研究、研讨培训、资源开发、绩效评估等工作。根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,加大经费投入力度,支持团队建设。

(三)强化督查评估。

采取专家评估、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。加强项目督查指导,实行动态调整机制,强化成果产出导向,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、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,取消项目承担资格。

 

 

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

2021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