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27日下午,我校邀请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杨立军老师,在慧雅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题为《略论庄子的逍遥义》的新书分享讲座。文献专业部文修文保专业的师生们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本次讲座的嘉宾杨立军老师,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,在宋明理学、道家思想与经院传统等领域造诣颇深,参与整理了诸多国学经典著作。
讲座伊始,杨老师介绍了《庄子内篇讲录》的特色以及庄子本人。他从《逍遥游》文本出发,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庄学史上诸家对“逍遥义”的阐释异同。杨老师旁征博引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理论呈现给听众,带领大家穿越时空,与古代贤哲对话。从魏晋玄学的“适性逍遥”到宋明理学的“义理逍遥”,杨老师深入剖析了不同时代学术思潮对庄子“逍遥”解读的影响与演变。
随后,杨老师探讨了文言文在当代的价值和理解方式,强调了向秀、郭象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,以及他们“逍遥义”思想的深远影响。他提及竹林七贤的避世态度和借饮酒消愁的生活方式,认为这些行为彰显了他们的智慧与个性。竹林七贤的作品虽在初期影响力有限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价值逐渐得到认可。杨老师还将《世说新语》比作现代的微博,鼓励大家阅读这部作品,领略古代的智慧。
接着,杨老师讲述了“逍遥”的内涵与源流。“逍遥”源自中国古老文化,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、远离烦恼的状态,恰似草木在空中自由飘浮。这一概念与庄子哲学紧密相连,象征着人们对自由与解脱的追求。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学。自古以来,“逍遥”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性和演变,反映了人们对心灵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永恒向往。
最后,杨老师谈到庄子通过故事和比喻,探讨人生的多种形态与境界,强调要实现自然与内心的和谐,超脱世俗,追求内心的强大与自由。庄子将人分为四类,展现了不同的生命追求。杨老师鼓励大家超越各种束缚,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,即便身处动荡的环境,也能自在生存。庄子认为,真正的逍遥自在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在于深刻理解生活,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。
在讲解过程中,杨老师不时引用经典原文,结合生动的案例,使听众对庄子“逍遥”的境界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。他指出,庄子的“逍遥”并非简单的放任自由,而是在顺应自然、超越世俗束缚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与自由,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超脱。
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庄子“逍遥义”的理解,更为国学经典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活力。随着活动用书《庄子内篇讲录》即将问世,更多的国学智慧将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得以传播,让古老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,引领人们在精神的追求中寻得属于自己的“逍遥”之境。